我们看到的医疗影像AI辅助诊断的应用,除了肺结节和糖网病变,其他领域的AI辅助诊断在技术上还欠成熟,主要原因是计算机学习的训练材料库不如前两者大,准确率还没法训练到足够高的程度。在技术层面的发展情况,一句话概括,就是部分领域技术已经足够成熟,还有一部分领域技术成熟也只是时间的问题。
至于投入使用,不少医疗影像AI辅助诊断公司都会公开宣称,自己的产品“已经落地xxxx家医院了”。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。但是,医疗AI的落地应用远远没有想象中顺理成章,更不要谈商业变现了。
主要难点在哪里呢?
第一点,医疗影像AI辅助诊疗类产品,需要经过极其严格的论证。“AI三类器械审批证”不容易拿,主要原因是,AI辅助诊疗技术太新了。到目前为止,我国只发放过一张“合格上岗证”(科亚医疗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,主要用于临床冠心病诊疗)。其他没有合格上岗证的,医院和医生是不可以正儿八经地用这些产品开展诊疗业务的。
所以很多厂商说“已经落地xxxx家医院了”,其实说的是通过各种方式,例如免费试用、科研合作等方式,把设备“放进”医院了。至于医生有没有用,是不一定的,医生用了认同不认同,也是不一定的。
第二个难点,是要改变医生的观念和习惯。毕竟是新事物,让医生对诊断结果放心,是需要一个过程的。在这个过程中,医生可能会需要复检AI辅助诊疗出具的结果,这比医生自己看,花的时间可能还要多。但医生已经很忙了。
第三个难点,是付费问题。医疗器械和医疗设备的付费方,不出医院、医保、患者、商保这四方。医院的支出是有预算的,医院花钱之前得先论证。比如说要花钱买一台CT机,需要论证的是有多少患者会用,是不是可以收费,如果可以把投入赚回来,那这机器可以买。比如说花钱买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,论证结果大概率是“回不了本”的,但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是代表了当前外科手术最先进的技术呢,放一台达芬奇在医院,那可是超高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的象征,所以要买。那么,医院为什么要买医疗影像AI辅助诊断的服务呢?
- 有患者会用吗?患者倒是可以用,反正你医院给我出结果就可以了。
- 可以收钱嘛?现在还没有相关收费目录,不好收。
- 对医院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有提高嘛?好像也还好。
- 影像科医生不是很累吗?有多少人做多少事就可以了。
- 县级城市医院的影像科医生水平不是不够么?但是县级城市医院没钱买啊,买了也没患者来用….
有的医院可以搞科研预算,但只有极少数头部医院能搞到。所以让医院掏预算买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让医保掏钱呢?那得先拿到“AI三类器械审批证”,然后进入收费目录,定一个收费标准,然后再来定医保支付比例。每一步都是耗时耗力的大工程,更何况医保的趋势是搞集中采购省钱。
让患者掏钱呢?通过医院向患者收钱,其实也还是需要走个拿到“AI三类器械审批证”,然后定收费标准的流程。跳过医院搞个TO C移动客户端直接对患者收费?“AI辅助诊疗微信小程序”,让你可以在手机端随时随刻看到胸片!还会告诉你AI诊断的结论!小主赏个钱吧!!患者:???说的skr什么东西???看不懂,我找医生去…
商保?要说服保险公司为这些还未被证实价值的服务付钱,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呢。
总而言之,医疗影像AI辅助诊断要解决产品付费问题,还真的是不容易。短期而言,商业价值不看好啊。